0%

中国古典文学史之唐宋古文

唐宋八大家,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,指的是唐代的韩愈、柳宗元、宋代的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王安石和曾巩。

明代初年,朱右编《八先生文集》,明代中叶唐顺之编《文编》中也仅收了上述八人作品,明朝后期茅坤编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。

一、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

  1. 在政治上,为害很大,是所谓的“亡国之音”,“贵之而江东乱,用之而中国衰”。
  2. 在内容上,“都损事实”,“寻虚逐微”,“连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;积案盈箱,唯是风云之状。”(《隋书·李谔传》)
  3. 在形式上,“妄益文彩”,“俱是淫声”,“竟一韵之奇,争一字之功”。
  4. 在效果上,由于偶句限制,意不可尽收,词难以表确。
  5. 天道急需统一,所谓“言而不能文,非君子之儒也;文而不知道,亦非君子之儒也”。

韩愈成为领袖的原因,是通过自身的交往壮大队伍。
韩愈《与崔群书》:“仆自少至今,从事于往还朋友间,一十七年矣,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,非不多,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,亦且不少。”
李翶《答韩侍郎书》:“如兄者,颇亦好贤,必须甚有文章,兼能附己,顺我之欲,则汲汲孜孜,无所忧惜,引拔之矣。如或力不足,则分食以食之,无不至矣。”
社会背景也是原因,安史之乱后,是中国集权社会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。
人们关心国家命运,必须要议论纷纷,用骈文、辞赋、律诗太受限制,难以痛快淋漓的表达思想感情与意见,古文(散文)可适应这种局面。

韩愈的领袖作用,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

  1. 建立了古文理论。主张对古人“师其意不师其辞”;“词必己出”;“唯陈言之务去”;“文从字顺各司职”。
  2. 写出了不少具有典范性的古文作品,真正显示了古文的战斗实绩。
  3. 组织了古文作者的队伍。韩愈好为人师,《新唐书》本传上言:“成就后进之士,经愈指授,皆称韩门弟子”。兼之好交友,皆以古文系之。

另:佛教势力恶性膨胀。

二、韩愈

韩愈(768—824)字退之,河南河阳人,祖籍昌黎。

13岁能文,从师孤独及、梁肃之,自称“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,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”。(《与凤翔邢尚书书》) 贞元二年,第一次离家到京师求仕,三试不第,一连七年未果。应试四次,始中进士。然三试吏部不中。居长安十年,仍未得到一官半职。不得不于贞元十一年,离开京师,前往洛阳。贞元十二年韩愈,跟随汴、宋、亳、颖等州观察处置使董晋,任观察推官。时值大宦官头子俱文珍任董晋的监军,韩愈拍马说:“监军俱公,辍侍从之荣,受腹心之寄,奋其武毅,张我皇威,遇变出奇,先事独运,偃息谈笑,危疑已平,天子无东顾之忧,方伯有和同之美。”贞元十八年,被擢为四门博士,第二年又被拜为监察御史。好景不长,紧接着,韩愈便被贬为连州阳山令。顺宗在位不到一年便死去,立长子李纯为宪宗,俱文珍重新得势。韩愈于元和十年迁中书舍人,掌管诏诰制敕,权任极重。元和十年淮西叛乱,韩愈力主讨伐,促使宪宗当机立断,且命韩愈为讨伐军中的行军司马,参与掌管军政,军威大振,最终生擒了淮西藩镇割据的头子吴元济。韩愈亦因此升为刑部侍郎。 韩愈反对奉佛,贬为潮州刺使。宪宗被宦官所杀,穆宗即位,召韩愈为国子祭酒,同年又升兵部侍郎,归回朝内,长庆四年,病死于靖安里第,著作有《昌黎先生集》。

韩愈散文的创作主张是:首先“唯陈言之务去” ,其次选材要精,第三语言要精迈。
韩愈散文特点:如长江秋注,千里一道,奔放豪迈,汪洋恣肆。气盛情切,缘于理顺;对比夸张,有助渲染。

论佛骨表·散文·唐·韩愈

臣某言:伏以佛者,夷狄之一法耳,自后汉时流入中国,上古未尝有也。昔者黄帝在位百年,年百一十岁;少昊在位八十年,年百岁;颛顼在位七十九年,年九十八岁;帝喾在位七十年,年百五岁;帝尧在位九十八年,年百一十八岁;帝舜及禹,年皆百岁。此时天下太平,百姓安乐寿考,然而中国未有佛也。其后殷汤亦年百岁,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,武丁在位五十九年,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,推其年数,盖亦俱不减百岁。周文王年九十七岁,武王年九十三岁,穆王在位百年。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,非因事佛而致然也。

汉明帝时,始有佛法,明帝在位,才十八年耳。其后乱亡相继,运祚不长。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元魏已下,事佛渐谨,年代尤促,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,前后三度舍身施佛,宗庙之祭,不用牲牢,昼日一食,止于菜果,其后竟为侯景所逼,饿死台城,国亦寻灭。事佛求福,乃更得祸。由此观之,佛不足事,亦可知矣。

高祖始受隋禅,则议除之。当时群臣材识不远,不能深知先王之道,古今之宜,推阐圣明,以救斯弊,其事遂止,臣常恨焉。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,神圣英武,数千百年已来,未有伦比。即位之初,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,又不许创立寺观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,必行于陛下之手,今纵未能即行,岂可恣之转令盛也?

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,御楼以观,舁入大内,又令诸寺递迎供养。臣虽至愚,必知陛下不惑于佛,作此崇奉,以祈福祥也。直以年丰人乐,徇人之心,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,戏玩之具耳。安有圣明若此,而肯信此等事哉!然百姓愚冥,易惑难晓,苟见陛下如此,将谓真心事佛,皆云:“天子大圣,犹一心敬信;百姓何人,岂合更惜身命!”焚顶烧指,百十为群,解衣散钱,自朝至暮,转相仿效,惟恐后时,老少奔波,弃其业次。若不即加禁遏,更历诸寺,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。伤风败俗,传笑四方,非细事也。

夫佛本夷狄之人,与中国言语不通,衣服殊制;口不言先王之法言,身不服先王之法服;不知君臣之义,父子之情。假如其身至今尚在,奉其国命,来朝京师,陛下容而接之,不过宣政一见,礼宾一设,赐衣一袭,卫而出之于境,不令惑众也。况其身死已久,枯朽之骨,凶秽之馀,岂宜令入宫禁?

孔子曰:“敬鬼神而远之。”古之诸侯,行吊于其国,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,然后进吊。今无故取朽秽之物,亲临观之,巫祝不先,桃茹不用,群臣不言其非,御史不举其失,臣实耻之。乞以此骨付之有司,投诸水火,永绝根本,断天下之疑,绝后代之惑。使天下之人,知大圣人之所作为,出于寻常万万也。岂不盛哉! 岂不快哉! 佛如有灵,能作祸祟,凡有殃咎,宜加臣身,上天鉴临,臣不怨悔。无任感激恳悃之至,谨奉表以闻。臣某诚惶诚恐。

三、柳宗元

柳宗元(773—819),字子厚,河东人,也称柳河东,因官终柳州刺史,又称柳柳州。

柳氏本来是“关陇集团”中一个有势力的家族,柳奭的外甥女王氏,就是高宗的皇后,在高宗朝,柳氏家族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多达二十多人。武则天得宠后。柳氏一族“子孙亡没并尽”。

贞元五年(789)柳宗元参加进士考,未及第。贞元八年(792)突参得罪赐死,陆贽入相,顾少连主持考试,柳宗元得中。王叔文主入朝政,柳宗元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。此间写了《守道论》:“官也者,道之器也”。王叔文革新集团仅维持了146天,便彻底失败。王叔文贬后被杀,贬柳宗元渝州刺史,永州作员外司马。
旧唐书《柳宗元传》:元和十年,例移为柳州刺史。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,制书下,宗元谓所亲曰:“禹锡有母年高,今为郡蛮方,西南绝域,往复万里,如何与母偕行。如母子异方,便为永诀。吾与禹锡执友,胡忍见其若是?”即草奏章,请以柳州授禹锡,自往播。裴度亦奏其事,禹锡终易连州。
江岭间为进士者,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,凡经其门,必为名士。

投身古文原因有四:
第一辅时及物,将原来的“官也者,道之器也”。改为“文也者,道之器也”。第二是揭露黑暗,因无事可作,便去处了解民间疾苦。第三是和朋友们论政、论学、论文。第四是书愤、辩证、求授引。

柳宗元虽然只活了46岁,却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,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,在诗歌、辞赋、散文、游记、寓言、小说、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,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其山水游记,独步今古。
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,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,骚赋被称为汉后唯一与屈原可相通者。

桐叶封弟辨·古文·唐·柳宗元
古之传者有言:“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,戏曰:‘以封汝。’周公入贺。王曰:‘戏也。’周公曰:‘天子不可戏。’乃封小弱弟于唐。”
吾意不然:王之弟当封邪,周公宜以时言于王,不待其戏,而贺以成之也;不当封邪,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,以地以人,与小弱弟者为之主,其得为圣乎?
且周公以王之言,不可苟焉而已,必从而成之耶?设有不幸,王以桐叶戏妇寺,亦将举而从之乎?凡王者之德,在行之何若。设未得其当,虽十易之不为病;要于其当,不可使易也,而况以其戏乎?若戏而必行之,是周公教王遂过也。
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,从容优乐,要归之大中而已。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;又不当束缚之,驰骤之,使若牛马然,急则败矣。且家人父子,尚不能以此自克,况号为君臣者邪!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,非周公所宜用,故不可信。
或曰:“封唐叔,史佚成之。”

四、王安石

王安石(1021—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小字獾郎,封荆国公,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抚州临川人,北宋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。

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
仁宗庆历进士。嘉佑三年上万言书,提出变法主张。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。次年任宰相,依靠神宗实行变法。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,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。因保守派反对,新法遭到阻碍。熙宁七年辞退。次年再相;熙宁九年再辞,还居江宁(南京),封舒国公,改封荆,世称荆公。卒谥文。
他强调“权时之变”,反对因循保守。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,他持有“适用”的文学创作观念,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,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。
散文立意超卓、说理透彻,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概括力,语言简练朴素。“只用一二语,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”(刘熙载《艺概》)。

王安石变法
1.均输法,2.市易法,3.免行法,4.青苗法,5.募役法,
6.方田均税法,7.农田水利法,8.保甲法,9.限制商人,
10.改革教育制度。

该学·古文·北宋·王安石
江之南有贤人焉,字子固,非今所谓贤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淮之南有贤人焉,字正之,非今所谓贤人者,予慕而友之。二贤人者,足未尝相过也,口未尝相语也,辞币未尝相接也。其师若友,岂尽同哉?予考其言行,其不相似者,何其少也!曰,学圣人而已矣。学圣人,则其师若友,必学圣人者。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?其相似也适然。
予在淮南,为正之道子固,正之不予疑也。还江南,为子固道正之,子固亦以为然。予又知所谓贤人者,既相似,又相信不疑也。
子固作《怀友》一首遗予,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。正之盖亦常云尔。夫安驱徐行,轥中庸之庭,而造于其室,舍二贤人者而谁哉?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,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。辅而进之,其可也。
噫!官有守,私系合不可以常也,作《同学一首别子固》,以相警且相慰云。

五、苏轼

苏轼(1036—1101),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。眉州人。

嘉祐元年首次出川赴京,准备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。嘉祐二年,参加了礼部的考试,以一篇《刑赏忠厚论》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,高中进士。嘉祐六年)应朝廷中制科考试,入当时最高第三等,授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。这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,苏轼与王安石存在分歧,他不主张遽变,接连上书神宗,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,引起新党的排挤。为了远身祸,求为外任,先后出任杭州通判,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知州。苏轼出京作地方官,勤政爱民,尽心职守。元丰二年遭“乌台诗案”,几置死地,幸得多方营救。出狱后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近于流放。因经济困难,申请城东坡荒地,躬耕求食,自号东坡居士,迎来一生创作的高峰。苏轼从黄州被召还,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。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,擢拔后进有:黄庭坚、秦观、张耒、晁补之、陈师道等。元丰八年,神宗病故,哲宗即位,高太后听政,起用旧党,废除新法。但苏轼对待新法又主张“参用所长”,反对全盘否定新法。为旧党所忌恨,又求外放自保。高太后病死,哲宗执政,新党上台,又被新党迫害,贬到惠州、琼州。元符三年,徽宗继位,苏轼获赦北还,不料行至常州病死。

文学思想强调“有为而作”,崇尚自然,摆脱束缚,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,寄妙理于豪放之外”。
北宋四大书法家: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。

范增论·宋·苏轼
汉用陈平计,间疏楚君臣。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,稍夺其权。增大怒曰:“天下事大定矣,君王自为之,愿赐骸骨归卒伍。”归未至彭城,疽发背死。苏子曰:增之去善矣。不去,羽必杀增。独恨其不早耳。
然则当以何事去?增劝羽晒沛公,羽不听,终以此失天下,当于是去耶?曰:否。增之欲晒沛公,人臣之公也。羽之不杀,犹有君人之度也。增曷为以此去哉?《易》曰:“知几其神乎!”《诗》曰:“相彼雨雪,先集维霰。”增之去,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。陈涉之得民也,以项燕、扶苏。项氏之兴也,以立楚怀王孙心。而诸侯叛之也,以弑义帝。且义帝之立,增为谋主矣。义帝之存亡,岂独为楚之盛衰,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。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。羽之杀卿子冠军也,是弑义帝之兆也。其弑义帝,则疑增之本也,岂必待陈平哉?物必先腐也,而后虫生之;人必先疑也,而后谗入之。陈平虽智,安能间无疑之主哉?
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。独遣沛公入关,不遗项羽;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,而擢以为上将。不贤而能如是乎?羽既矫杀卿子冠军,义帝必不能堪。非羽弑帝,则帝杀羽。不待智者而后知也。增始劝项梁立义帝,诸侯以此服从;中道而弑之,非增之意也。夫岂独非其意,将必力争而不听也。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,羽之疑增,必自是始矣。
方羽杀卿子冠军,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,君臣之分未定也。为增计者,力能诛羽则诛之,不能则去之,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?增年已七十,合则留,不合则去。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,而欲依羽以成功名,陋矣!虽然,增,高帝之所畏也。增不去,项羽不亡。呜呼!增亦人杰也哉!

苏洵《六国论》,讲战略之重要性。认为六国破灭,弊在贿秦,实际上是借古讽今,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;苏轼《六国论》,讲人才之重要性。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,是久存的原因。只要把那些“士”养起来,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,国家就可以安定了。指出朝廷不要官逼“士”反;苏辙《六国论》,讲反腐之重要性。评论齐、楚、燕、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、魏,团结抗秦,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。

六、古文对后世的影响

韩愈,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。韩愈不顾流俗,抗颜而为人师,所以当时就影响广泛。中唐时代,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,二者互为影响。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,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,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。韩柳以后,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,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,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社稷的没落和崩溃,士大夫振作有为和希望,也浙趋破灭。

裴度:“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,思致之深浅,不在磔裂章句,隳废声韵。”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,不在骈散形式。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,意义是不大的。
北宋,到了中叶,在新的现实实条件下,以欧阳修为首,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,由于欧王曾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,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,明代唐顺之,归有光。清代“桐城派”。
古文所以后来难以再度辉煌,韩柳文散,但重内容,后人因散,复难有内容再抛开形式,便两皆不是的一无是处。

以上内容均来自褚宝增老师讲义

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~
  • 本文作者: XTLei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-------------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-------------